在河西走廊的广袤大地上,国网张掖供电公司正以电力为笔,在绿色交通的赛道上勾勒出一幅 “驭电疾驰、竞速未来” 的壮美画卷。从高速服务区的快速充电桩到赛事现场的应急发电车,从智能微电网的能源革新到电动重卡运输线的贯通,这家扎根张掖的电力企业,正以 “电护竞速梦” 的坚定信念,为区域绿色交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。
一、充电网络全域覆盖,破解 “里程焦虑”
张掖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,是连接东西的交通枢纽。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激增,国网张掖供电公司率先在 G30 连霍高速山丹服务区、城区停车场等关键节点布局充电网络。2024 年,山丹县高速服务区、国道服务区、城区已实现直流快速充电设施全覆盖,而 2025 年,全市计划新建 1265 座充电桩、22500 个低速电动充电端口,甘州区、山丹县等重点区域的充电网络将进一步加密。
在山丹县老军乡,国网张掖供电公司投运的重卡充电站成为电动货运的 “补给站”。这里配备的 6 座 320 千瓦快充桩,可满足电动重卡随到随充的需求,彻底打通宁夏银川至甘肃嘉峪关的电动重卡运输线。“以前跑长途最担心没电,现在沿途充电站越来越多,30 分钟就能充到 80%,效率不比燃油车差!” 驾驶电动重卡的彭师傅感叹道。
不仅是重卡,私家车充电同样便捷。张掖城区充电桩用电量在 2024 年已突破 2000 万千瓦时,较 2023 年翻倍增长,金源光舟充电站等公共站点日均充电次数达 132 次。在甘州区西二环路,120 千瓦直流充电桩与 7 千瓦交流充电桩的组合,让市民 “补能” 更灵活。
二、赛事保电彰显担当,守护速度与激情
2025 年 7 月,甘肃省第五届自行车长征赛民乐站鸣枪开赛,300 余名选手在 52 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。为确保赛事电力万无一失,国网张掖供电公司提前 3 轮次巡视测温,排除线路隐患,并在现场部署 3 台应急发电车,6 名保电人员全程蹲点值守。从开幕仪式的灯光到计时系统的稳定运行,每一度电都经过精准测算,最终实现 “零故障、零差错、零闪动” 的保电目标。

这并非个例。在临泽马拉松赛、七彩丹霞景区旅游旺季等重大活动中,国网张掖供电公司始终以 “电力先行官” 的姿态,运用无人机巡检、智能监测设备等技术,构建 “立体防护网”。例如,为保障七彩丹霞景区的沉浸式光影演绎和直升机观光项目,该公司新建 10 千伏丹霞 113 专线,采用双回电缆线路和分接箱,确保瞬时激增的用电负荷平稳接入。
三、技术革新赋能,打造智慧能源生态
在乌江镇,一座 “风、光、储、充、用” 一体化智能微电网悄然成型。国网张掖供电公司投资建设的 302 平方米分布式光伏、5 千瓦风力发电设备及 30 千瓦储能系统,不仅满足供电所全场景零碳需求,还通过数字化能效管理平台实时优化能源调度,年节约用电 17.43 万度。这种模式正延伸至 “零碳大厦”“零碳仓库” 等场景,其中 “零碳仓库” 光伏发电 5.33 万千瓦时,库区运营碳排放降为零。
在电网运维领域,国网张掖供电公司同样走在前列。特高压密集通道巡检中,无人机搭载红外成像设备对铁塔金具进行无死角观测,可视化装置实时预警树障和施工扰动,紫外电晕检测技术捕捉设备早期缺陷。2025 年 6 月的大面积停电应急演练中,“小飞人” 登塔、移动剪叉式升降平台等先进装备的应用,更展现了快速响应的 “电力速度”。
四、政企协同创新,共绘绿色交通蓝图
为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,国网张掖供电公司与车企、政府展开深度合作。在甘州区,6 家电动汽车 4S 店内均设置了 “网上国网” 宣传专区,购车客户可通过 APP 一键申请充电桩报装,实现 “购车 - 办电 - 充电” 全流程线上化。这种 “联网通办” 模式已服务超 488 户新增充电桩用户,2024 年新报装容量达 1.3 万千瓦。
政策层面,张掖市将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与充电设施建设结合,通过 “一站式” 服务完成华体育app官网入口车辆回收、新车购买、补贴申请等环节,累计带动交易 7680 笔,补贴金额超 636 万元。而在绿色金融支持下,乌江镇通过 “GEP 生态价值贷” 获得 380 万元贷款,用于扩大光伏大棚规模,形成 “绿电生产 — 碳汇交易 — 产业增值” 的良性循环。
五、未来展望:驭电而行,竞速绿色未来
站在 “双碳” 目标的新起点,国网张掖供电公司正以更大的魄力布局未来。按照规划,2025 年张掖将推进 “金源光舟” 充电网络扩建,新增 120 千瓦直流充电桩 39 座,配套 682 千瓦屋顶光伏,夏季日发电量超 3000 千瓦时。同时,河西氢能示范走廊的规划,将进一步拓展绿电消纳场景,推动工业低碳转型。
从车轮破风的竞速赛场到城乡纵横的充电网络,从智能微电网的能源革新到政企协同的创新实践,国网张掖供电公司始终以电力为纽带,串联起绿色交通的 “最后一公里”。正如该公司负责人所说:“我们不仅要为车辆充电,更要为绿色发展充电,让每一次驭电疾驰,都成为向未来竞速的生动注脚。”